储备力量,完美超越

2014/12/19 17:18:55【作者】高玉娴

在“信息为王”的今天,数据已然成为一项独特并且富有价值的资产,但如何让“数据释放价值”也是正困扰各行各业的问题。作为信息的承载和管理者,存储产品和解决方案则变成了刚性需求,如何低成本且高效率地存储和处理PB乃至EB量级的数据也成为大数据时代的一大考验。

华为作为最早走向全球市场的中国存储厂商,正利用其全球化布局能力在存储领域积累丰富的技术实力,全面覆盖磁盘存储、固态存储、大数据和云存储、数据保护等领域。

在Gartner最新公布的魔力象限中,华为存储跃进挑战者象限。显然,华为存储已经逐步得到业界认可,并且正在成为挑战传统存储领导厂商的中坚力量。

完善产品布局 ,抢占市场机遇

在华为存储产品线市场总监邓兴看来,2014年是企业核心高端存储市场、大数据和云方案落地的高峰期。在这一背景之下,谁完成了备战,谁就将抢占市场机遇。

对于存储厂商来说,数据的爆炸式增长以及数据的日趋多样化,就要求存储产品具备极高的吞吐速率、快速的数据增量,以及PB级甚至EB级的扩展能力。同时,大数据的关键还在于如何在海量数据中找到数据规律,挖掘数据价值,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撑。然而,传统存储多为双控架构,其性能、扩展能力存在局限,在应对大数据时就显得捉襟见肘。于是,分布式架构的存储开始大展拳脚,以其良好的扩展性和处理能力成为用户有效应对大数据的挑战的有力保障。

在2014HCC(华为云计算大会)上,华为存储向全球宣布了业界首创的面向未来云架构的融合存储OceanStor V3,据邓兴介绍,该产品以云数据系统OceanStor OS为核心,是业界首款真正实现五大融合的企业存储系统。

“通过创新的五大融合,能够使系统更精简,并且使得系统性提升三倍,提高数据效率。此外,其智能可视的统一运维,也让企业管理变得更简单。正是这些强大的产品能力,让华为存储赢得了客户口碑,也得到了分析师的认可。”邓兴如是说。

有别于传统存储系统,华为OceanStor融合存储产品系列不是一个个数据孤岛,华为的目的是以OceanStor V3为新的起点,面向业务驱动设计产品,使用面向未来云架构的融合OceanStor OS操作系统平台,从而使得不同系统能够提供一致的访问协议、数据格式、管理接口等。


在此基础上,华为存储目前已经形成了自研芯片、自研盘片、自研硬件、自研软件的各层面能力,设计制造了包括自研ARM芯片、IOC芯片、SSD控制器芯片、双端口PCIe SSD闪存卡、高密度高性能存储硬件整机、自研Scale-out、存储管理、数据保护等技术产品。为抢占市场机遇,不断地完善产品布局。

融合简化,以业务为驱动

近几年来,许多存储厂商都在谈“软件定义存储”,虽然这一概念已经提出来一段时间,但是还有很多用户对它并没有一个真正的认识,业内也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概念。邓兴表示,“统一的硬件平台、统一的操作系统、统一的管理软件”一直是华为在软件定义存储上的基础动作,目的是为用户带来真正的简化。

软件定义存储是整个行业的热点,但华为更愿意强调业务驱动存储,华为认为存储的架构设计和演进更应该是以客户需求为驱动的。“软件定义是手段,而真正的目的是要实现业务驱动。”邓兴表示。

邓兴认为,软件定义的本质就是通过融合统一的IT基础架构,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从而使得数据力量得以释放,产生更多价值。而当前IT领域最大的趋势就是企业IT基础架构的转变,无论是计算层、网络层、存储层,都在强调软件定义,从孤岛走向融合将是一个必然趋势。

当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识到数据的重要性,数据甚至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数据资产价值越高,组织依赖度就越高。因此,IT系统借势从幕后走向前台,改变着传统以应用为中心的思维,转向以数据为中心的模式,而融合基础设施也逐步演变成先行者的标准平台。

其实,华为的存储产品自诞生之初,就充分分析总结了传统存储厂商的多产品、多平台发展思路的优劣。所以,从最开始的架构设计阶段就把融合的思想作为方向,在存储平台设计时考虑融合的需求。对于用户来说,在经历了多年的IT建设之后,已经深刻体验到多平台、多架构所带来的复杂性和沉重代价,互融互通、智慧致简的数据平台逐步成为大势所趋。因此,华为打的“融合存储”牌子也理所当然被用户买单,这可以说是华为抢占市场机遇的重要战略。

构建面向未来的存储

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化、社交化等新技术引发的新一轮IT“工业革命”还在继续,未来企业所面对的挑战仍然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而传统的存储系统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邓兴认为,Flash应用、云化、软件定义将成为存储转型的主要方向,企业所需要的存储是面向未来的存储,是具备安全可靠、按需供给以及简单高效三个基本特质的存储,这也是华为对未来存储的定义。


“未来华为的OceanStor融合存储将基于OceanStor OS软件平台构建,实现不同类型硬件平台归一化,目的是提供面向云计算、以数据为中心、以业务为驱动、按需供给的存储服务,实现数据跨设备、跨地域、跨应用的自由流动,为客户创造价值。”邓兴说道。

可见,华为在存储领域的线路图已经非常清晰,“融合存储”还将继续成为华为在该领域的主旋律。近年来,华为存储正以令传统存储巨头为之生畏的速度快速增长,其优势在于没有任何历史包袱,因此更容易实现创新和突破。

除此之外,华为多年来也一直致力于大数据领域的研究,以“全融合”的大数据存储管理理念帮助企业挖掘数据价值,这也为其在时代变革的弯道上,实现完美超越储备了足够的马力。

【打印】
查看完整文章| 频道首页| 网站首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