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组织智商是普遍存在的,是随着组织的诞生之日起便开始自然发展进化的。我们探索组织智商的最终目的是期望能够深入挖掘并把握这一客观规律的实质,进而能够通过施以人为的力量去合理引导这一规律的发生与发展,为整个人类的组织建设探索一条有益之路。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组织智商的产生过程,来了解组织智商的本质,进而把握它的进化规律。
一、建立组织智商的积累机制
积累机制是组织智商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措施。
1、持续不断的学习
不管在个人、部门,还是整个企业层面上,都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但是,不同的层面,学习的内容、方式是不同的。
例如在部门这个层面上,因为既不是个主体,也不是个人,所以它的持续不断的学习更多的来自于:
问题库和知识库的建设;
不断的进行知识、经验总结;
通过绘制知识地图,提升整个部门知识的含量,包括提升整个部门关键业绩领域。
每个部门都会有一个重点,对于这个重点发展的如何,事实上会有两种状态,一种它是自然而然发展的,根据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另外一种状态就是我们的预设计方式,对于将来,明确应该在什么时间到达什么地点。
在整个组织智商建设中,我们的一个最核心的课题和核心任务就是使组织智商达到这种预设计、预埋伏的状态。通俗地说,就是令其到什么时间出现什么状态,而不是任其自然的发展。而我们所追求的最好发展路径,就是剖析优秀企业的成功之道,从中提炼出来一些最重要的组织智商建设要素,并加以借鉴和应用。
当一个企业的生命只有三岁的时候,其的组织智商可能已达到五岁十岁,这样的话就形成了一个拉力,将企业的发展引入一个预先能够知道、设计的发展道路。这样企业的速度可能会快很多,也健康很多。这就是组织智商建设所呈现的一种状态。
通过各种层面的会议、总结,以及对战略的不断调整,使整个组织变的更聪明,对外界的反应更灵活。
当然,组织层面的学习也是如此。
2、亲密的合作
这里所谓的“亲密的合作”是指:合作不止是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亲密的学习。
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所追求的是组织内部如何打造一种人与人之间非常亲密的关系,但是从组织智商这个层面来讲,亲密的学习更为重要。因为亲密无间的学习首先意味着我们拥有同一个平台,在同一个平台上使用差不多相似的知识库,我们在知识库的这个大层面上合作,而不是说你用你的一套体系,我用我的一套体系。所以,这种亲密无间的合作其实超越了关系这一个概念,而上升到了更广的学习上的合作。
同时,这种亲密的合作关系还在于技术上的亲密,使各自之间的技术平台大体接轨。
3、网络结构
部门之间会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模块划分,因此,组织在未来能不能突破部门与部门之间、突破模块划分来营造一种协作的网络结构,是组织智商建设的又一个层次。
一种比较常见的网络结构的形态是矩阵式结构。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很多专家的关注:为什么IBM会呈现一种非常强劲的增长势头?进一步发现,很多类似IBM、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的企业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矩阵式结构。
矩阵式结构揭示了这种特征:当一个个体在若干个维度的领导下,就要同时要向这若干个维度汇报,比如需要向地区层面汇报、要向产品层面汇报、要向客户层面汇报等等。而经历了这种多层面的汇报后,这个个体的心智模式就比较复杂,思考模式也就更成熟。
多层次协作是矩阵结构的一个特点,这种多层次带来相当的价值,让我们在组织智商建设中去致力于网络结构的搭建。
4、集体共享
个人的经验、个人的知识能不能真正的成为集体所拥有的一种东西。这就需要形成一种集体共享的机制,来保证相互之间能够共享经验和知识。
5、创新发展
所谓创新发展,就是对知识的不断更替与进步,避免老化知识的沉淀,形成良好的再生体制。
6、基本政策与程序
以上的所有工作,都应该是基于政策与程序,应该是有章可循和可规范操作的。
7、基于个人和组织能力的协同发展
组织能力要实现与个人能力的协调,当个人能力远高于组织能力时,我们可以不断通过知识剥离等学习来提升组织智商。但是,如果组织能力需求远远高于个人能力的素质,就是非常糟糕的事情了。
很多企业家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企业里面的最大问题就是我的企业发展的太快了,管理滞后于企业的发展!”
管理滞后于企业的发展?客观的说,这句话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因为真正健康企业的发展,一定来源于其能力的同步发展,尤其是管理能力的发展。这个企业家的说法,就是认为可以将管理的问题暂时搁置一旁,集中精力提升业务方面。他甚至可能会觉得,限于情景,如果“分散”精力抓管理,就会失去企业发展的大好良机。但我们发现,当这类的企业意识到应该着手解决管理问题的时候,才发现当初业务部门的异军突起事实上已经造成了很多问题,这种独大的状况所带来的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它所等待的命运只能有两条:要么转型,要么死亡!。即便企业此时下定决心解决这些问题,也必然会耗费巨大的精力,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企业会停滞在某个阶段。
这就是企业发展中的一个奇怪现象——发展墙。
在NBA有一个叫做“新秀墙”的现象:当新秀进入赛季以后,在打了三个月的比赛时,会突然出现一种非常疲劳的状态。而类似的企业中发展墙现象,则是在业务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出现的。
对国际企业的研究发现,世界500强到400亿美元左右会出现发展疲软、乏力,甚至发展不下去。必须通过并购或者内部大改大革才能突破,这也是当初惠普的卡莉为什么敢大着胆子和COMPAQ搞了一把合作的原因。在国内某个行业,比如说保健品市场,在2个亿、5个亿、10个亿等这几个区间时,很多产品会在这里停留非常久。武汉的一家保健品企业,就在2亿上面痛苦的停留、徘徊达七年之久。
类似的这种节点的出现,其实告诉我们一个非常严重的事实:当出现这种节点、瓶颈的时候,往往意味着个人能力与组织能力之间已出现了一个巨大的不协同。这个不协同的落差便是一个旋涡,将企业很多的努力和措施吸进去,难以突破。
为了防患于未然,企业在进行组织智商的建设上,必须实现个人能力与组织发展的相互协调。一旦等到问题出现,再来回头纠正的话,往往会痛苦数倍。
二、社会组织智商的进展层次
社会上广泛存在着组织,组织智商有其自我进化的自然过程,我们接下来将对这一客观现象进行探索,并揭示这进化过程中的规律。
1、自发的形成群居社会--动物性,自然属性
原始社会,人们自发的组成了一个群居社会。动物性是这个群居社会的基本特征。个人没有进化出发达的思维,但是基于动物的自发属性,便会出现一定的组织系统。
老人缺少力气,便做一些捡果子,看管孩子等工作,男人出去狩猎,妇女就可以尽量的在家里做一些事情,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小孩子放在家里可能就会受到威胁,但放到一个群居社会里的话,就可以受到保护。这是个体自我适应,所形成的最基本的群体组织社会,本质上讲,与蚂蚁王国毫无区别。
2、自发形成群居规则--护幼,避免血亲乱伦
后来自发的形成一个群居的规则,因为群居在一起,所以最起码要形成两个规则,一个是护幼规则,幼体是物种的未来,老人则是其次了。另外一个是避免血亲乱融。血亲乱融带来的缺陷,是大自然的一种警示,迫使群体遵循这种规则。其次便是道德意义上的问题。
3、自觉形成群居规范--道德,伦理,文化
人类历史上,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氏族就出现了。紧接着,令人惊奇的是,整个社会的发展突然就提升到一个很自觉的高度,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言的道德,伦理,文化等,那么,这些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
我们可以知道,在人类群居久了以后,会逐渐发现群居内部的一些规则,大家慢慢形成了一种对整体最有力的一些行为,例如牺牲精神、吃亏是福。为什么吃亏是福?因为我不吃亏的话,我每一次都是占便宜,我可能早被杀死了。反过来说你也可能早被我杀死了,整个群体也早就灭亡了,所以面对生存,群体意识中会尽量提倡吃亏是福。
短期来看,这是愚蠢的,但就长期而言它是整个社会存在非常智慧的规则。从群体的角度,就会自觉形成群居规范,形成类似的道德,伦理,文化便是凌驾于个体之上的智慧。
4、自发的提升生活质量--利己行为,交易
早期社会中,生产低下,往往难以满足个体发展需要。于是,为了能够保证个体的生存,利己行为就出现了,包括多打猎,多播种,最大化的占有资源,或者通过交换来满足自己需求等等。这种的生存发展需要,一直延续到现在,作为自发行为,支配着人们绝大多数的活动,来努力实现生活质量的提高。
5、自觉提升生活质量--设计制度
我善于捕鱼,你善于打铁,因此你我之间必须进行交换,要不然我们生活质量都会很低,在交易的基础上,这是一个自发的行为,但是,我们应该怎样交换,或者以什么作为等价物来交换?
种种自发行为的产生,进而要求必须有一个支撑的制度体系,来确保一系列的自发行为顺利开展。自发会提高生活质量。所以,背后必须有个社会自觉的来进行设计制度,不管是部族长老也好,巫师也好,一定要设计出这种制度。
6、自发改善文明基础--农业,工业
社会再往前进,许多体系化的劳动,如农业、渔业就会自成一个系统。个体要提升生活质量,想把事情做的更好,必须对这些基本生活资料的产业,自发的去提高、改进,进而促使这些文明基础的不断进步。
7、自觉的改善文明基础--信仰,信息革命,可持续
当自发行为达到一定程度后,人类就会上升到自觉的社会的进展过程,去自觉的改善文明和信仰基础,比如说去改善我们的信仰,去对我们的信息进行革命,去强调我们的生存是可持续的,这又是自觉上升到整个社会意识的高度。社会是有很多人组成的,但是当这些人共同思考一件事,那就是出现了社会性的意识行为,整个社会有意识出现,来指导个体自觉的进步。
8、自发研究,解释,试图控制与设计世界规则
社会对文明的深刻理解之后,便会想的更远,视图去自发的研究、解释世界,试图去控制与设计世界的规则。也就是,想把世界抓到我们手里来设计。
9、自觉发展认识论,方法论来理解、影响、参与世界,令人类系统与宇宙互动
接下来,人类社会在自发行为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又会回到自觉的高度。在自觉的高度上,发展认识论方法论来理解、影响参与这个世界。
对世界深刻了解后,人类会知道,不能妄想彻底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改变这个世界,而只能是参与到这个世界,去影响世界,和世界和谐共处。
也许我们作为个体,你不会去考虑环境问题,不会去考虑热带雨林问题,但是上升到国家这个层面,整个社会层面上,我们就会自觉的考虑与这个社会的和谐共存,考虑人类的精神信仰问题。这时,群体的组织智商,已经能够超越个体了。